太懂事的孩子长大后的痛苦那么深

作者:飞雪 来源: 爱写作网iixz.com 时间: 2017-08-10 阅读:

  家长看了心酸沉默:太懂事的孩子长大后的痛苦那么深

  1

  有这样一个故事:

  街上,有个小男孩吵着要买棉花糖。

  妈妈指着他手里的小糖人,说:“刚买的孙悟空还没吃呢,怎么还要?”

  小男孩不听,赖在原地,非要买棉花糖不可。

  妈妈没办法,只好同意了。

  小男孩终于拿到了棉花糖,开心地对小糖人说:

  “大圣你看,你的筋斗云来了!”

  这个不到100字的故事,看哭了很多人。

  我们记忆中都是这样的:和大人走在街上,想要啥东西,说出想法,被大人驳回,默默地忍住不哭不闹。

  有个网友讲自己的经历:我小的时候,就是父母眼里懂事的孩子,我总是体谅他们的难处,很少向他们要求买学习用品之外的东西。

  我记得我在初中的时候,看上了一款mp3。每次放假我都会在商店门口去看它几眼。因为它被锁在柜台里,我趴在那里看,热情的柜员走过来提议我试一下效果。

  我已经试过一次了,当戴上耳机,按下播放键后,悦耳的音乐迅速在耳膜上倾泻下来,我整个人震撼的久久不能自已。

  当时我多么想把它拿走,抱着它躺在床上听个天翻地覆。可是我没有钱,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它,告诉店员我不喜欢,我再看看。

  店员只好把mp3、耳机取下来,各自放回原位,眼神里满是鄙夷和不耐烦。

  店员的情绪让我很尴尬。自那以后,每次惦记它的时候都会去店门口佯装等人,漫不经心地瞟两眼。

  我当时那么想得到它,但是从来没有给爸妈讲过,因为那并不是一个上学的孩子应该拥有的东西。如果有重来一次的机会,我一定会跟爸爸讲,帮我实现这个愿望还不好,没有人知道那段时间因为渴望而得不到这个mp3,我过的多么不开心。

  可是没有讲就是没有讲,一个懂事的孩子总是这样过分的“善解人意”,不敢去索取既不名正言顺又非理所应当的东西。

  2

  现在很多孩子可能面临的不是这样的懂事,而是被要求着要讲礼貌,出门见到熟人要打招呼,不主动打招呼就是没有礼貌,不落落大方;学会分享,要把玩具给来家里玩的小朋友,即使心爱的玩具被玩坏,被要求带走,也得分享……

  大人们总是一遍遍地说“懂事才是好孩子”,好像学会像成年人那样去思考是一种好孩子必备的技能。

  成熟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,只是很多大人忘了,这个世界上除了懂事和成熟,还有两个词叫做“委屈”和“不快乐”。

  而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懂事,往往就是与“委屈”和“不快乐”的经历联系起来的。

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,却不是每个人都有“嘴里的零食,手里的漫画,心里初恋的童年”;更多的人,拥有的只是“耳边的教训,手里的习题,心里委屈的童年”。

  《请回答1988》中,有一句台词:

 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,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,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。

  懂事的孩子,也只是个孩子。

  3

  有个朋友,因为在家里是老大,记事以后就被各种要求“懂事”。

  小时候,去别人家做客,家长不点头就绝对不会碰人家的一饮一食,哪怕再想尝试。

  邻居小孩来家里吃饭,大口大口地吃鱼肉,他只吃寥寥几口,就再也不肯多吃。

  然后自己跑去后面的院子里哭,因为他觉得心疼,那个鱼肉是平时妈妈都舍不得吃的。

  直到现在,他都不知道怎样学会“不懂事”。

  朋友们聚会的时候,他都会细心观察朋友的表情,如果有人稍有犹豫,他就会偷偷把单买掉,回来和朋友说,这次我请客,下次你再请;

  工作中一旦有大家都不愿意做的工作,他就会主动承担,因为这样才能给别人带来方便;

  别人有困难让他帮忙永远一口答应,一旦自己遇到了困难却绝不轻易找人帮忙,因为害怕麻烦别人;

  一旦跟人诉苦了就会有深深的自责,因为这是把负能量带给别人……

  他用尽心机让对方高兴、希望能让一切麻烦消失,却没有勇气向别人展现真正的自己。

  他渴望爱人也被人爱,渴望身边的世界能一团和气。

  小时候是父母和家人,工作了是同事和学生,之后是恋人。

  懂事的孩子,会被很多人夸“人好”。然而,他们的“好”不是出于爱,而是出于恐惧。

  因为他们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:只有“懂事”,才能得到关注和爱,一旦不那么“懂事”,就会被否定,被批评。

  所以,为了不被抛弃,他们一步步让出自己的利益,压抑自己的情绪,默默承受内心的委屈和无助。

  懂事已经成为他们讨好别人的方式。

  4

  很多心理分析师、疗愈师都有这样的结论:

  小时候表现越“乖”,越“懂事”的孩子,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。小时候表现的越叛逆,越自由的孩子,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。这是为什么呢?

  “乖”意味着讨好大人忽视真实的自己

  那些小时候想要什么东西而不敢要的孩子是是为了满足大人眼中的“乖”,“懂事”和“乖”,是那个年代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。

  因为心里模模糊糊知道,“乖”就会让大人高兴,于是,敏感的小孩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,努力做出那个“乖”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。

  心理咨询师说,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,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,原因就是,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、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,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,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,内心压抑十分痛苦。

  还是经常看到很多家长对孩子说:“你再淘气我就不喜欢你了。”或是“再这样做我就不爱你了。”孩子眨巴着眼睛,马上安静下来,以证明自己还被爱着。每次看到这都会感觉心酸,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。为了博得看护人的喜爱,情愿压抑自己真实的天性,这种伪装起来的“乖”孩子,有什么用呢?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已经不同了,这样的要挟,还不停的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上演。

  越“乖”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

  为什么小时候“乖”的孩子可能学业出色,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却是那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?因为,越“乖”的孩子依附性越强,自主性越差。“乖”孩子身上有家长太多的控制感。父母期望我们走在一条可以复制黏贴的道路,过着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理想生活,这就是“乖孩子”。

  越乖的孩子,随着他渐渐长大,他就会从一个不提问的“乖”学生、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的“乖”员工、感情上让婆婆包办的“妈宝男”、生活上不能完全自主的烂好人。从这个角度讲,取得很高成就的人,都不“乖”。

  越“乖”的孩子越容易落后于时代

  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,父母期望我们“考公务员,拿铁饭碗”或者“进石油天然气等垄断行业”。然而,十多年过去了,做了公务员的人,过着一成不变的枯燥生活;去了石油燃气的同学,经历着油气的萧条与裁员。

  只有那些去中关村摆地摊、折腾电子商务公司、当时让父母操碎了心的“不乖”的孩子,如今占人先机,成了时代的弄潮儿。

  “乖”不是个褒义词

 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,“乖”真不是个褒义词。最本质的一点:这个时代是“后喻时代”:时代更新太快,很多事情,是前辈要不断向后辈学习,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听父辈的话。只可惜,能认清自己视野局限的父辈并不多,大多数还认为下一代应该“乖”一点,走一条稳稳妥妥的路——越稳妥的职业,越以牺牲创新能力为代价。这个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,哪有铁饭碗?待别人都功成名就的时候,那些听父辈指路的“乖”孩子,才发现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变职业航向,再一次痛苦地适应社会。

  中国父母的“乖”,意味着用前人井底观天的人生经验,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测、未可知的人生。培养孩子的目标有千千万,最坏的可能就是那个“乖”小孩!

  小孩就是应该这样,想哭就哭,想笑就笑,好奇了就去探索,喜欢就大胆去争取,不怕出错,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,不必小心翼翼讨好大人,伪装自己。

  父母就是孩子通向社会的演练场,如果在父母前面,孩子都畏首畏尾、谨小慎微,不敢出一丁点儿错,那在社会中,他们很难自信独立。

  蔡康永说: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,让他变成他自己,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。

  愿你能吃糖也会要糖,能独立战斗也有人依靠,会照顾他人也善待自己,能换位思考也坚持内心。

  愿你们只懂该懂的事。

欢迎访问爱写作网iixz.com

赞助商链接